根状茎通常较粗壮,匍匐,直径3-8mm或更粗,具较密的节和较多的根,相距0. 5-1. 5cm或更短距离生假鳞茎;假鳞茎狭卵状长圆体形,大小变化甚大,一般长1. 6-10cm,宽0. 5-2. 3cm,基部收窄成柄状,柄在老假鳞茎上尤为明显,长达1-2cm。叶2枚,生于假鳞茎顶端;叶柄长1-5cm;叶片倒卵状椭圆形、倒披针状椭圆形至近长圆形,长5-22cm,宽2-6cm,先端渐尖、急尖或近短尾状,具3条较明显的脉,干后多少带黑色。总状花序生于幼嫩假鳞茎顶端,发出时其基部连同幼叶均为鞘所包,长12-38cm,多少外弯,具数朵至20余朵花;花序轴稍左右曲折;花苞片长圆形至宽卵形,多少对折,长1-1. 7cm,宽6-8mm,宿存,至少在花凋谢时不脱落;花梗连子房长4-8mm;花白色或带浅黄色;中萼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0. 7-1cm,宽4. 5-6mm,凹陷成舟状,背面略有龙骨状突起,侧萼片卵状披针形,略狭于中萼片,具较明显的龙骨状突起;花瓣披针形,长0. 9-1cm,宽1. 5-2mm,背面略有龙骨状突起,唇瓣轮廓近宽卵形,略3裂,下半部凹陷成半球形的囊,囊内无附属物,囊两侧各有1个半圆形的侧裂片,前方的中裂片卵圆形,长、宽各为4-5mm,先端具短尖;合蕊柱长4-5mm,中部以上具翅,翅围绕药床;蕊喙宽舌状。蒴果倒卵状椭圆体形,长1. 5-3cm,宽1-1. 6cm,有6棱,其中3个棱上有狭翅;果梗长4-6mm。花期:花期:3-5月;果期9月至翌年1月。。
产地:七娘山 (张寿洲等1551) 、笔架山 (张寿洲等1038) 、三洲田、梅沙尖 (深圳考察队210) 、盐田、梧桐山。生于林下水沟边或岩石上,海拔100-300m。
分布:浙江 (南部) 、福建 (北部) 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 (西南部) 、云南 (西北部至东南部) 和西藏 (东南部) 。越南和缅甸。